8月22日晚间,港股“白酒第一股”珍酒李渡发布半年报。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收入实现营业收入24.97亿元,同比减少39.6%;经调整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减少39.3%。
这份略显“失速”的业绩,也是当前白酒行业普遍面临挑战的一个写照。公司不久前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盈利预警公告,表示业绩主要受上半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持续导致的商务、宴请和送礼场景减少影响。同时,公司主动调整发展节奏,放缓增长速度,积极为市场纾困,确保长期稳定发展。
尽管市场承压,记者注意到,从打造个人IP,到跨界推出啤酒产品,再到发起与经销商深度绑定的“万商联盟”,公司董事长吴向东却前所未有地活跃在公众视野。
从早年的“川酒王”到金六福,再到打造酒类流通第一股华致酒行,直至收购珍酒李渡,已在酒行业浸淫三十年的吴向东,始终保持着“连续创业者”的节奏。他亲历多轮行业周期,而这一次,他的又能否带领公司穿越低谷?
珍酒收入承压,李渡放量稳盘,整体毛利率却逆势微增
分产品来看,珍酒收入14.92亿元,吨价32.34万元,收入占比59.7%;李渡收入6.11亿元,吨价34.89万元,收入占比24.5%;湘窖收入2.77亿元,吨价58.59万元,收入占比11.1%;开口笑收入0.81亿元,吨价13.72万元,收入占比3.2%。
对于核心产品珍酒的收入下滑,公司表示,主要是由于白酒消费需求不振及为维持健康的渠道库存水平而严格控制销售节奏。
对比去年同期可以看到,公司在今年加大了李渡的投放,虽然收入下滑9.4%,但销量提升近三成,约400吨,同比增长27.79%,销售收入占比由16.3%提升近三成至24.5%。公司表示,收入的降幅被公司的应对举措所部分抵销,以次高端及中端价格范围产品为重点以及利用关键消费场景(如婚宴及毕业庆功宴)实现逆周期增长。
而从吨价来看,虽然整体吨价27.37万元/吨,同比下滑6.6%,但在今年上半年公司调整发货节奏,主动控量稳价,相较于2023年的27万元/吨有一定增长。
业内人士指出,该业绩符合市场预期,相较于部分酒企业绩2024年开始调整,珍酒李渡调整时间相对延后,反映其市场基本盘稳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酿酒产能释放、人效比提升、销售费用优化,公司毛利率同比提升0.2个百分点至59%,这也是连续3年保持增长;经调整净利率与去年同期持平,为24.6%。
渠道方面,公司经销商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较2024年底,今年上半年各类经销渠道总数量7119家,减少516家。其中,经销合作伙伴增加55家至3259家,体验店、零售商分别为1025家、2835家,分别减少72家、499家。
公司表示,自2023年第四季度起已实施双渠道增长战略。在传统白酒经销渠道外,拓展具有强社交网络和高应酬饮酒频率的区域关键意见领袖作为新兴渠道的经销商。
新产品、新渠道、新战略能否创造新的“现象级爆款”?
打造个人社交IP账号、推出“大珍·珍酒”和“万商联盟创富论坛”,就是吴向东的第一波动作。
“白酒行业自今年一季度起持续呈现下行态势,直至五月仍未出现回暖迹象。”在第二次公开直播时,吴向东坦言:“所以我们启动了一项特别的补救计划,决定推出一款新产品。”
他说的这款产品,就是前不久新上市的“大珍·珍酒”。之所以被他称之为“超级产品”,是因为这款酒以600元/瓶的定价对标了3000元级别的品质。
“我们基于近10年乃至20年的成功案例研究发现,要打造超级产品,必须依赖超级组织。”吴向东口中的“超级组织”,正是从5月份开始启动的“万商联盟”计划。
据介绍,公司近年计划招募上万家联盟商,通过设置准入门槛,保持短期、中期和长期收益,以及严格价格管控等,与联盟商形成利益共同体,重塑厂商信任链。目前,项目开展百天,已吸引全国6100多名意向客户考察,签约超2000家。
跨界推出“牛市”啤酒,则是这场高调营销的第二波。取名“牛市”,定价88元/瓶,吴向东将这个产品直接定位为超高端。
一系列动作下来,虽然整个上半年的业绩数据并不好看,但资本市场似乎率先给予了积极回应。自8月以来,珍酒李渡获得市场资金重点关注,涨幅达47.38%。有机构分析认为,短期内“大珍·珍酒”可能凭借其模式及营销的创新成为“现象级爆款”,或有望对业绩带来较大增量贡献。
不过,在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无论是新品定价还是联盟模式,仍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当前商务宴请市场规模收缩配资网站排名,高端白酒核心消费场景转换,“大珍”与“牛市”啤酒能否真正成为撑起公司业绩的现象级爆款,尚待检验。《每日经济新闻·将进酒》将持续关注。
弘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